我從來沒也看過泰國電影,
雖然每年在台灣上映的泰國恐怖片數量之多,
但我本身對於恐怖片的興趣沒這麼大,
加上泰國恐怖片光從預告看起來就走血腥路線,
低成本B級片的印象始終在我心裡揮之不去,
不過泰國這幾年卻也透過這樣大量恐怖片的發展,
讓泰國電影打進亞洲市場,
甚至連好萊塢也注意到了泰國電影的發展,
在拍攝技巧到敘事手法都已具成熟功力的情況下,
要能夠從B級片轉而讓影片更具內涵卻又不失商業的路線,
某一部影片的催化及誕生就格外顯得重要,
「愛在暹邏」正會是這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電影。

 


先從影片的外在來看,
初看到「愛在暹邏」的宣傳海報,
極具偶像劇的包裝模式,
雖然整體感覺偏向韓劇的感覺,
但是已經與一般印象中的泰國影片包裝上有很大的不同。
這一點吸引了我的目光,
或許對於這種跳脫以往既定印象的作品,
通常都會引發我莫大的興趣,
先姑且不論它與其他影片比起來的差異,
光就它本身在定位泰國電影的印象來講,
絕對是有其價值與意義存在的。


從預告片看起來,
這是一部跟音樂很有關係的電影,
我常覺得,音樂(或歌曲)會是讓一部電影加分的重點,
因為音樂在影片中善用得當,
除了對於劇情的激化具有很大的幫助之外,
對於導演在作轉場及敘事剪輯上會是最常運用的元素,
而好的音樂或歌曲也常常會成為電影的周邊效益。
「愛在暹邏」有這樣的一個元素,
甚至把這個元素拿來作為主軸之一,
雖然曲風明顯具有泰國流行樂的特色,
但是擺在這部影片裡卻顯得恰如其分且份量十足。

 



「愛在暹邏」有一個幾乎完美的劇本,
青少年同志迷惘這並不是一個很特殊的題材,
有太多的影片皆會用這樣的點作為訴求,
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點,
怎麼樣去詮釋跟不落入單純"同志電影"的狹隘,
就會是一個劇本能不能走入廣大觀眾的重點。
「愛在暹邏」由兩個少年的相遇出發,
影片前段將近20分鐘的鋪陳,
描述這兩個少年的玩伴時期以及兩方家庭所產生的問題及變化,
再藉由這樣的變化去帶來分離,
影片在這20分鐘的序場鋪陳完畢之後,
才上片名跟演員字幕,
這大概是我見過最晚出現影片片名及片頭字幕的一部電影,
尤其是在觀眾已經進入了劇情之後,
也為這部長達159分鐘電影作了一個有點特別的開場。
開場之後已經是過了幾年以後,
兩個主角都已經成了高中生,
這時才發現,這兩個人感覺也沒有分離的很遠,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可能只是幾個車站的距離,
也會覺得很遠,但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很近的距離。
如果只覺得這部片看起來是講兩個少年的同志認同,
或是抱著去看一部"同志電影"心態的話,
不但會頗為失望,也真的太小看這部影片了,
這樣的"愛"只是這部片中的一部分,
還有失去成員的不完整家庭,
以及失去人生目標的迷惘及感概,
在這部影片中給了很多這樣的詮釋及描述,
也讓「愛在暹邏」有一個很完整的故事架構跟人物描述。


兩個半小時的片長,
讓導演很完整個去說完整個故事,
也照顧到很多細微的點,
這部片裡埋了相當多設計過的橋段跟物件,
像是海報中出現的那個小木偶,
以及尋寶遊戲的點子,
甚或是貼了房間滿牆的照片等等,
這些不光只是豐富電影本身的點,
事實上到後來還是牽出一條線來貫穿整部影片,
這是這部影片非常成功的地方,
當然這樣的東西在日本電影或戲劇中都常常出現,
也不算是新鮮,
不過這部影片卻將其化成是感人的元素,
就讓這些鋪陳與設計有了生命力。

 


劇情的部分,
我不想多做描述,
主要也是劇情好惡本來就因人而異,
真要講述缺點,
那個母親發現兩個男孩稍稍多過朋友界線的態度,
以及發現的方式,
是我認為比較不高明也比較一廂情願的老套詮釋,
那既然是個轉折重要的點,
或許應該更細心的去安排,
而不是為了讓劇情轉彎而硬是把方向盤猛力一轉。


演員的部分,
最亮眼的兩個男生,
樣子都像高中生,
詮釋起來毫無扭捏之感,
像是在演自己一般的自然,
雖然可能目光焦點會集中在飾演棟的這位中泰德混血男孩,
但另一位演出繆的男孩,
清心的嗓音加上更有層次的內心戲,
其實是我看完整部片後留下印象比較深的,
尤其是影片的最後一幕。
演出莙的年輕女演員,
也是這部影片中頗為亮眼的角色之一,
而且到後段更具備著這部影片陳述的重點角色。


寂寞是因為缺少了愛,
就算是擁有了再多關心於關懷,
都無法填補心中的那個遺憾,
謝謝的是對方帶給自己的那個可以釋放的情感,
也是一個生命中永難忘懷的一場回憶吧...。


本篇劇照及影音,源自於「愛在暹邏」官方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ohei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