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電影多為低成本的獨立製作,明星初出道時的青澀演技,用本色表演來講述親身的經歷,簡單卻不簡陋,叛逆裡透著執著。今年在北美“青少年選擇獎”中異軍突起的【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就投資規模和卡司陣容而言,遠比不上【饑餓遊戲】和【暮光之城】,甚至也比不上同樣男女主角所主演的【分歧者】,人物設更像是歐洲文藝片,故事情節雖未能跳出俗套,敘事角度上倒是可親,可信。絕症加純愛的模式,放在年輕人身上再次產生共鳴,【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與生俱來的悲劇氣質,被偶像式的表演和金句臺詞沖淡了。死亡本就是最原始的煽情,不過不同於東方人總用懷舊來呈現這樣的題材,好萊塢則有種大咧咧的救贖和解脫,未曾體會沉重之前,就已放下了。

the_fault_in_our_stars_poster_by_tributedesign-d739z7b.png  

劇中雪琳伍德利(Shailene Woodley)扮演的角色海瑟十三歲診斷出來肺癌,現在十八歲已經是肺癌晚期,有嚴重的肺積水,常年要背著一個氧氣罐子帶著軟管才能呼吸,在一個癌症康復中心遇到了一個為了防止癌細胞擴散而鋸了一條小腿的少年奧古斯都,摩擦出了一段火花,這類的癌症劇,你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雖然這部已經算是有點翻轉,更何況安排了這麼一位真的特別迷人,有著特別的青春活力的男主角。

the-fault-in-our-stars-1200-800-new-clip-the-fault-in-our-stars-grenade-scene-will-destroy-you.jpeg  

這部電影的愛情講述的誠然感人,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影片對生死的處理。影片裡有一句常見的對白,來自女主最喜歡的一本書:That's the thing about pain. It demands to be felt. 「你的痛苦就是要被感知,被所有人愛你的人感知。」所以女主說話就是大咧咧,她說我其實並不抑鬱,但是我媽總覺得我是抑鬱症,因為抑鬱是癌症常見的併發症,其實不然,抑鬱是將死之人的併發症(Depression is a side effect of dying),影片中的痛苦都是清楚可見的,女主角的絕望,病發時狠命的蹂躪肺部,爸媽痛苦的目送她進急救室,男主角的好朋友失去雙眼後果斷被女友拋棄,憤怒的砸爛了所有的獎盃,男主角深夜去買煙透析針感染他低啞的嘶吼……,他們有時因為病痛互相傷害著,但又因為無限的愛所以互相感知對方的疼痛而彼此包容。

The-Fault-In-Our-Stars.jpg  

這部影片最大的觸動是,疾病和死亡都不意味著終結。男主角曾經是運動全才,籃球健將,卻不得不因病鋸掉小腿,裝上假肢,與運動無緣。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在他好朋友生氣的想要砸東西的時候,他輕鬆地說那你砸掉我所有的籃球獎盃把,隨便砸。疾病只是意味著和過去揮揮手,雖然說來輕鬆,可能過去你愛的事情你都再也幹不成了,但是疾病不是死刑,生命中還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同理,死亡也不是。當女主角的媽媽勸女主角多吃點晚飯保持健康的時候,女主角嘲諷的喊著:保持健康?你讓一個肺癌晚期保持健康?意義何在?我馬上就要死了,到那時你就再也不是我的媽媽,你也不再擁有你的生活,你只能對著一個充滿回憶的房子呆坐一整天懷念我。一般電視劇裡遇到這種情節媽媽都會無話可說默默流淚,試圖逃避現實,但是這裡女主角的媽媽毫不退讓的說,不,我們的確知道你的病情,可是在你死之後,我依然是你的媽媽,永遠是你的媽媽,而我的生活在你死之後不僅不會停止,而且會有不同的意義。你爸爸和我都在上一些社會學的課,這樣將來我們作為經歷過的過來人,可以幫助開導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家庭。一個人的死亡,為他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但並不是終結,反而是活著的人的新的開始。

the-fault-in-our-stars-movie-poster-18.jpg  

影片中女主角也說過,葬禮不是為了那個死去的人,相反是為還活著的人準備的。葬禮給活著的人一個機會,刻骨銘心的記住那個棺材裡已經逝去的生命,然後帶著天堂的愛重新開始。影片中男主角最害怕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然後被世人遺忘,女主角說,我愛你,你的家庭也愛你,我們記得你就好。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只需要被我們愛的和愛我們的人記得,這就已經足夠了。

fault-in-our-stars-05.jpg  

成年人在這類青春片中,通常是面目模糊的,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摻雜著“同病相憐”的緣分,很難讓健康的成年人介入其中。一臉凶相的威廉達佛是這部影片中最關鍵的大牌明星,其飾演的酗酒作家與這個“年輕癌症朋友圈”發生了碰撞,硬生生只剩下拒絕的火花,無從挽回。渴望長大,又拒絕成人規則,這是青春期的主要矛盾,其殘酷程度足以留在記憶中,可若與死亡相比卻不值一提。已經切除小腿的奧古斯都沒能逃過癌細胞的擴散,他的青春就終止在18歲,留在愛過他的海瑟的心底裡。對於包括觀眾在內的陌生人來說,會在片中遇見熟悉的愛情細節、讀書、旅行、短信……若沒有碰巧被片中的機靈擊中的話,這只不過又是個“別人的故事”,無從感受的遙遠痛苦,過耳就忘未免殘酷。

he-fault-in-our-stars-tralier.png  

由獨白開始,以留白結束,青春片的自言自語在【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中被忠實貫徹,基調悲惋,情緒陽光。這種日記式的視角很容易塑造人物性格,挖掘其內心世界。女主角的敏感、憤世和坦然,頗具代表性,插著氧氣的表情既生動又叫人同情,但無論男女主角樂觀還是悲觀,他們的命運在影片開場十分鐘就已交代完畢,癌症病友會上的邂逅,註定了最後的結局。17歲、18歲,他們的生活圈子不超過幾個社區,想出去阿姆斯特丹還得老媽監護著,生命熄滅前的感悟即便真摯,也不會濃稠過書店裡任一本“心靈雞湯”。導演就這樣在流行樂中貢獻著哲理警句和幽默段子,如何讓原作者的小賣弄放在電影裡不至於生硬,端看主角表現的是否做作了。所幸兩個年輕演員的表現還算自然,青春期的朝氣足以讓觀眾忽視演技的單調,他倆愛過了,哭過了,這個故事也就圓滿了。

fault-in-our-stars-movie-clips.jpg  

比起影片的愛情,我覺得影片給了一個很好的探究疾病與死亡的新視角,隨著我們漸漸長大,親人的離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為生者,也要做好能做的那一部分。但不管怎麼說,死生病患,我們都要為愛而活,被愛銘記,而死亡只是一個人的終點,在他的身後,有著無數可能,有著新的起點,值得我們將悲傷放在一邊,以愛的名義,開始新的生活。

fault-our-stars-movie-poster.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ohei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