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
以社區為背景的劇情片在八九十年代曾經不少的出現,
像爾冬陞的《癲佬正傳》(天天星期七)、
鄭則仕的《何必有我?》、
張之亮的《籠民》等都是代表,
而許鞍華再度的以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注起普通人在社區裏的日常生活。
可惜台灣至今尚未上映這部影片,
僅於2008年台北電影節-國際影展中上映兩場。

劇情簡介

9082ad3fd4b664afafc3299f0ab05dfd.jpg

張家安,應屆中五會考生,
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
生長於香港普遍觀感不佳的天水圍。
個性內向但很善良,成績中上,與母親關係親密。

貴姐,一位堅強的寡母。
個性為外柔內剛,年輕時進工廠當女工供哥哥與弟弟讀書。
丈夫死後獨自一人將孩子拉拔長大。
在兄弟皆事業有成後,並不貪圖他們的回報。
其在一間百佳超市負責販售榴槤。

梁歡,獨居老人,
丈夫與女兒死後的唯一親人是女兒留下的外孫,
然而女婿已經續弦...
失去親人後搬回天水圍社區,
與貴姐住在同一棟大廈,
因為應徵工作並與貴姐母子成為了忘年之交……

張家安、貴姐,以及梁歡,
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
過著極平凡而近乎刻板的日常生活,
然而就在這平淡的日子裏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
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影片簡評

123529289563.jpg

就如片名所說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許鞍華影像關注的焦點是這個曾經一度曾為傳媒爭相報導的“悲情”社區,
而今年台北電影節時,
與《天水圍的日與夜》一起展映的還有劉國昌導演的《圍·城》,
同樣是以天水圍為故事背景,
但偏向於刻畫這個社區的悲情事件,
也即將這個社區的一些社會問題放大其悲劇的一面,
而《天水圍的日與夜》裏儘管也有單親家庭問題、
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
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
而顯得比較的溫情。

而影片中的三位主角,
剛好就代表著這個社區裏最為普通的三代人。
兒子張家安代表著年輕的一代,
成績普普通通,
對未來難免有所想法而同學之間也會出現一些如早戀之類的問題,
會考結束後在家等待著放榜,
並主要是無聊的躲在家裏打遊戲機度日,
如此的狀態即使是在台灣不少高中生之間也是最平常不過的;

母親則代表著中年一代的香港人,
儘管在日常生活裏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喜怒哀樂早就融解於她的堅強裏,
她安心而平靜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試圖幫助別人,相信明天會更好,
就像是很多出生於五六十年代並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騰飛時期成長的女兒一樣,
早早放棄學業出來工作並供養家裏兄弟們讀書,
步入中年後則過著人工不高、簡單但自我感到滿足與充實的日常生活;

至於代表老年人的是梁歡,
她在年輕時前往香港市區的繁華地段賣生果為生,
年老之後落葉歸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圍養老,
似乎有些漫不經心的數著日子生活……

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輪迴,
影片似乎暗示著平平凡凡的張家安將會到繁華市區工作,
或者辛苦或者悠閒的打拼半輩子然後再回到故居養老,
而穿插其間的,不是《圍·城》式的悲情故事,
而是讓人感動的人情。

我認為電影中最討好的角色反而由梁進龍飾演的張家安,
那並非因為導演故意用了懸念手法而令觀眾對角色的期盼逆轉而致,
最初把張家安塑造成無所事事的隱閉青年,
與母親亦不理不睬,
後來才逐漸展示他溫柔和順的一面,
而是編劇捕捉到他的語言特色精髓。
有好幾場戲,
都是憑他無可無不可那一種極其“時尚”的年青人表達方式去帶起劇力,
在團契中被問及若母親向他問問題,
他一概以“哦”回應表示;
當他人關心問到母親又要上班又要煮飯不是很辛苦嗎?
他又會由衷以“不辛苦呀”作答;
而老師推許他成熟及情緒智商高,
遇事心情起伏不大,
他又直接表示不過因為沒有甚麼大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已。
凡而種種以退為進的表達方式,
正好逐一讓我們認識到異於流俗的年青人演繹方式,
與劉國昌在《圍·城》中指導年青演員所常見的臉譜化“演技”構成強烈對比,
而且也深入了對他們的理解。

導演許鞍華這回全然反璞歸真,
沒有戲劇轉折,
只有自然舒緩的生活節奏,
但雲淡風清中,有濃郁的人情味。

《天水圍的日與夜》C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ohei0108 的頭像
    Ryohei0108

    Ryo的同享世界

    Ryohei01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